青铜方鼎景泰蓝, 白酒一樽醉逍遥,
泥人面塑和彩陶, 紫砂壶淡淡茶飘香,
青花瓷玉雕如意观音手,
还有两头翘的金元宝,
阴阳八卦禅宗佛儒道,
渊远流长神秘而玄妙。
丝竹管弦南腔北调,
国画书法文房四宝篆刻印章勾画了了,
木板水印线装书,
唐诗宋词元曲竹简卷卷千古兴衰知多少。
祥云龙凤汉服唐装穿出盛世风貌,
针灸草药望闻问切把中国医术打造,
南拳北腿少林武当中国功夫独领风骚。
博大精深通俗又深奥,
这是中国的风度, 这是中国的味道,
是我们特有的中国元素, 也是最美丽的中国符号。
历史与文化传承千年历久弥新,一座座遗址,隐藏着无数秘密,一本本看似平常的古书,传承的也许是失传已久的文明。今天,我们重新探访那些遗留已久的文化,切实感受中国的魅力。
民间文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
苗族古歌:苗族古歌内容包罗万象,从宇宙的诞生、人类和物种的起源、开天辟地、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,到苗族的大迁徙、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,无所不包,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。
白蛇传传说:根据白蛇传改编的故事、歌谣、宝卷、小说、演义、话本、戏曲、弹词,以及电影、电视、动漫、舞蹈、连环画等各种文艺形式的经典题材流传全国,家喻户晓。
梁祝传说: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,是中华文化的瑰宝。千百年来,它以提倡求知、崇尚爱情、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,以曲折动人的情节、鲜明的人物性格、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。
传统民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
河曲民歌:山曲属山歌体裁,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,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“二人台”,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。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“户有弦歌新治谱,儿童妇老尽歌讴”的记载,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。
川江号子: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,由号工领唱,众船工帮腔、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。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。
蒙古族马头琴: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,无论是它的造型、制作材料,还是它的音质音色、音乐表现风格和演奏方法,均体现着蒙古族的性格内涵,充分反映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历史形态,表达着蒙古族对自然宇宙哲学性的思考和体悟。
传统舞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
秧歌:在民间,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:踩跷表演的称为“高跷秧歌”,不踩跷表演的称为“地秧歌”。近代所称的“秧歌”大多指“地秧歌”。
舞狮:狮舞,又称“狮子舞”、“狮灯”、“舞狮”、“舞狮子”,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。现存狮舞分为南狮、北狮两大类,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,神态矫健凶猛;北狮娇憨可爱,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;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,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,异彩纷呈。
铜鼓舞: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。舞者围成圆圈,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,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,内容都是壮族、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。
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
抖空竹:空竹为圆盘状,中有木轴,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。空竹分为单轮(木轴一端为圆盘)和双轮(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)两种。
精武武术: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精武武术在弘扬中华武术过程中始终贯彻“南宗北派并蓄兼收”、“熔各派于一炉”的原则,早在二十世纪20年代就荟萃了黄河、长江、珠江流域各派武术名家的拳艺编制成“精武十套”,成为精武武术的基本教程,并把“精武十套”编制口令在早年的精武会技击大会上表演汇操,成为推动精武武术的有效形式。
中国文化浩如烟海,此文所列仅冰山一角,篇幅有限,无法一一详尽,但我们坚信民族精神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,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中,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,在新时代前进的道路上,我们还仍然面临许多挑战,只有紧紧把握时代的本质,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活力,让新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大潮中传播、渗透到每一个人民,在民族精神的托举下,才能成就伟大复兴的梦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