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是体育大年,2月初韩国平昌冬奥会、6月份俄罗斯世界杯、8月份印尼雅加达亚运会,多起国际性赛事集中在这一年。业绩回暖之后的本土体育品牌也积极参与这些热门赛事IP(Intellectual Property,知识、财产所有权。不管是安踏、特步,还是李宁,本土运动品牌通过资本力量寻找新增点,一场拉大差距的赛跑已经在各大运动品牌之间展开。

体育消费迎来巨大市场红利

著名财经商业类杂志《经济学人》发布的中国体育产业专题报告——《中国开赛——崛起中的中国体育健身产业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显示,目前中国消费升级正在悄然进行中,而体育消费也随之迎来了最大的市场红利。报告分析指出,2016年中国体育健身市场规模接近1.5万亿元人民币(约合2168亿美元),其中体育产品和装备的消费占了近70%。报告认为,中国服装鞋类、保健、休闲和教育产业未来五年将强劲增长26%至42%。

业内人士认为,体育庞大的产业链燃起了多路资本的热情,尚待开发的巨大市场容量引来诸多企业争相染指,不管是安踏、特步,还是李宁,本土运动品牌通过资本力量寻找新增点,一场拉大差距的赛跑已经在各大运动品牌之间展开。而那些有规模、有好的盈利预期和成熟商业模式的运动品牌,也将在未来展露出更多的发展和想象空间。

记者了解到,安踏体育获得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冠名权及中国代表团平昌冬奥会领奖装配合作伙伴,而在收购FILA及高端童装品牌小笑牛完成多品牌市场布局后,安踏正式出击国际市场。安踏副总裁李玲指出,在“全民健康”理念落地后,2017年本土体育运动品牌迎来发展黄金时期,安踏在“单聚焦、多品牌、全渠道”的战略规划下,在2025年有望实现千亿目标,成为国内行业第一。

据安踏方面透露,经过多年的布局,目前集团已经形成以安踏主品牌为龙头,意大利高端运动品牌FILA(斐乐)、舒适运动鞋代表Sprandi(斯潘迪)、滑雪装备贵族DESCENTE(迪桑特),以及包括高端童装品牌小笑牛的新品牌共同组成的多品牌矩阵,2016年安踏卖出了5000万双鞋子、7000万双衣服,2020年集团预计保持销售15%-20%增长速度。

国内运动品牌在2016年经历全体折戟之后,2017年表现惊艳,除了安踏保持“双位数”增长外,根据李宁体育公布中期业绩显示,2017年上半年,集团收入同期上升11%,达39.96亿元人民币。与安踏推行的多品牌战略不同,在2017年上半年,本土体育品牌的另一巨头李宁集团的主品牌“李宁”依然占据总收入的99.2%,并以12%的增长成为拉动业绩的功臣。相比之下,以FILA为主的多品牌在安踏收入中的占比超过20%。目前李宁正在试图振兴多品牌计划,将纽约知名女性舞蹈服饰品牌Danskin收入囊中,以开拓女性运动市场。据安踏披露的2017年三季度最新运营数据显示,2017年第三季度非安踏品牌产品的零售金额同比取得40%-50%的升幅,远超过安踏品牌的增速,多品牌战略对其保持营收增长的作用已经显现。

本土运动品牌朝高端化转型

据安踏方面估算,国内体育用品市场在2025年将达到7万亿元市场规模,《经济学人》发布的报告指出,中国国内众多产业都在经历一个“高端化”转型,相关指标也表明,就国内运动服装市场而言,消费者将更加看重突出的产品差异化和功能性。

此前属于小众需求的儿童体育装备市场,近年安踏、李宁、361度等品牌也都陆续布局,滑雪、高尔夫等运动装备也被纳入关注范畴。安踏2008年率先推出安踏儿童战略,作为集团品牌细分的战略重要举措,安踏儿童2016年市场份额已经超越竞争对手,成为中国儿童运动鞋服第一品牌,去年10月安踏全资收购国际高端童装品牌小笑牛全面布局童装市场,截至2017年9月,小笑牛在中国内地、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共有80家门店。

此外,童装市场也成为李宁的押宝对象,今年李宁宣布收回李宁KIDS授权后,推出自营品牌李宁YOUNG,2017年上半年,李宁YOUNG在全国14个省份已开设约20个销售点。“我们认为体育运动儿童市场仍然是一片 蓝海 ,相比之下,安踏是最早发力儿童市场的,安踏儿童2016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越竞争对手成为国内儿童运动服第一品牌,具有自己的竞争优势。”李玲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至2020年,安踏儿童预计实现总流水100亿,2025年达到200亿。

在2015年安踏年收入突破100亿元后,安踏就表示其下一步计划寻求更多海外收购,在2017年上半年安踏发布公告宣布,筹得37.9亿港元用于未来收购,而收购的对象为国际体育品牌。此前安踏意图收购Puma的传闻并未被证实,但可以预见,安踏体育未来将与国际品牌进行更密切的接触。